西部皮革

主管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

四川省皮革学会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

主编:宋寒冰

副主编:王克林 谢雨彤

编辑部主任:冉雪晖 

责任编辑:王克林 冉雪晖

编辑:王兰英 唐婷婷

助理编辑:宋学鑫

编辑出版:四川西部皮革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福兴街30号轻工大厦

邮编:610016

电话:028-86510933 86734969

传真:028-86762822

E-mail:xbpgzz@126.com

562189188@qq.com

官方网站:http://www.westleather.com.cn

投稿网站:https://xbpg.cbpt.cnki.net/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ISSN:1671-1602

CN:51-1624/TS

发行:四川省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62-216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政局

印刷单位:四川煤田地质制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每册20.00元,全年480.00元

广告发布登记:成都(锦江)广发登字[2019]000001号


生态与环境

  • 生态环保下的皮革制造技术革新研究

    孙文彦;刘天歌;

    在双碳目标和全球绿色转型的双重影响下,作为传统高污染产业,皮革制造业正经历从粗放生产向生态化革新的关键阶段。生态环保不仅是解决行业铬污染等环境痛点的必然选择,也是突破国际绿色壁垒、重构产业价值的核心路径。文章深入分析生态环保对皮革制造业革新的核心重要性,阐述了在皮革制造技术革新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技术革新策略,从而为行业提供兼顾环境效益和产业升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生态约束下促进皮革制造业实现技术范式和发展逻辑的深度重构。

    2025年15期 v.47;No.60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设计理念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以制鞋业为例

    欧阳权;

    文章针对制鞋业面临的环境压力及模具快速迭代、高维护成本等特殊性,提出将绿色设计核心原则融入模具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设计中,重点应用环保材料、创新结构并提升工艺仿真能效以减少试错和能耗。在制造中,通过优化能源效率、推广模块化设计及采用环境友好包装降低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协同提升制鞋模具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助力产业低碳转型。

    2025年15期 v.47;No.60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皮革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胡祖和;

    文章通过介绍皮革工业废水的来源、水质特点,分析了当前皮革工业废水主要的处理技术和方法,探讨了皮革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清洁生产和资源回用的重要性,旨在为皮革工业废水的有效治理和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持。

    2025年15期 v.47;No.60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管理

  • 基于显微红外光谱的常见鞋面皮革材质鉴别研究

    吴萍香;

    传统皮革材质鉴别依赖破坏性化学分析或主观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显微红外光谱结合主因子-F值聚类判别的无损鉴别方法。选取天然皮革及合成革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经自动基线校正、MSC散射补偿等预处理后,提取特征吸收峰并构建主因子模型。结果表明天然皮革与合成革在酰胺I带(1 650 cm~(-1),胶原C=O伸缩振动)、CH_2弯曲振动(1 450 cm~(-1))等特征峰强度及峰形上存在显著差异,主因子-F值聚类判别法可实现大于92%的材质分类准确率,尤其适用于深色涂层或复合结构样品。该方法为鞋面材质快速筛查提供了客观量化手段,在奢侈品鉴定及工业质检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2025年15期 v.47;No.60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现状及精准化发展对策

    冯飞;史晓倩;张宇;

    在全球纺织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成为保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重要支撑。文章重点围绕这一领域中的检测技术应用状况展开论述,通过对比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检测法在禁用偶氮染料、甲醛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检测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概括当前技术所遇到的诸如准确度不够、检测效率低以及对复杂样品处理能力差等瓶颈与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尽快研发以纳米材料传感器和生物芯片为核心的新一代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技术,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工作,进而促使行业革新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体系的创建与发展,能有效改善我国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精确度和运行效率,有益于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促使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给予助力。

    2025年15期 v.47;No.60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智能图像识别的针织面料疵点检测方法研究

    刘蕊;

    文章提出基于智能图像识别的针织面料疵点检测方法,旨在提高检测精度。构建预处理、多模态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的技术体系,其中预处理采用非线性滤波算法消除噪声,特征提取融合纹理、形态、颜色三类特征,分类识别对比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三类疵点检测准确率98.2%,召回率97.5%,F1-score 97.8%,尤其对0.2 mm漏针疵点检测率达96.3%,满足ISO17739标准。

    2025年15期 v.47;No.600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柔性生产的服装物流系统构建

    康珍;田歌;胡子钰;

    在消费个性化与产业智能化趋势推动下,柔性生产正成为服装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围绕“生产—仓储—配送”一体化协同,构建基于柔性生产的服装物流系统架构,整合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及大数据平台,实现物流系统的智能化与高响应能力。通过系统设计与技术分析,明确其关键功能与协同机制,并结合安踏服装4.0智能工厂案例,分析了智能物流系统在实际运营中的相关经验。研究结果可为服装企业的物流升级与柔性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项调查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锦艺术在国潮服装设计中的拓展

    林老二;黎淼楠;谢依彤;黎子箖;梁菁育;

    文章旨在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锦艺术融入国潮服饰设计的创新机制,深入挖掘云锦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表明,云锦在“一带一路”市场面临文化适配和成本制约等挑战,而数字化等手段可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文章借助于文化符号学与产业经济学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提出一种解决创新困境的多维创新模式。

    2025年15期 v.47;No.600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轻工业纺织产品抗菌性能优化及其市场前景

    王莉敏;

    文章围绕轻工业纺织产品抗菌性能优化及产业化应用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评估后整理加工、纤维改性与纳米复合技术的应用效能,揭示其普遍存在的持久性不足与生态安全问题,提出天然抗菌剂提取、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及智能响应涂层的协同优化策略。市场分析表明,全球抗菌纺织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在健康消费升级与医疗需求驱动下,产业呈现技术壁垒突破与供应链整合并行的竞争格局。文章为构建安全高效的抗菌纺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对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025年15期 v.47;No.60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代际传承创新研究——以海南黎锦为例

    周瑾琼;王秀玲;邱航雪;付杨;肖琳;杨青林;

    文章以海南黎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面临的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标准化缺失及代际传播断层等问题,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代际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系统分析黎锦技艺特征与传承现状,提出阶梯式传承人培养计划、纹样色彩现代化重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技艺实训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可显著降低技艺学习年龄门槛,通过人工智能(AI)纹样设计、虚拟展演等手段有效弥合传统审美与现代需求差距。在当前形势下,研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黎锦技艺转型,消解海南黎锦的代际认知壁垒,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共享机制,对促进非遗跨代际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5期 v.47;No.60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民族服饰基因图谱构建探析

    黄俞龙;黄驿茜;

    数字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文章主要针对非物质遗产中民族服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运用等问题,提出以“源创智造”的基因图谱构建路径。通过对广西民族服饰的基础数据进行采录、采样、数字化转化、分类,提取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基因。将基因工程原理引入设计过程,有助于丰富产品的视觉信息,提升产品设计方案质量,为产品再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崇左文化IP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壮锦为例

    彭丹丹;

    文章聚焦于平面设计在崇左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壮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文化IP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从语义、语构与语用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壮锦的符号内涵,结合应用实例分析其应用逻辑,旨在提升壮锦文化的传播力与识别度。研究指出,壮锦文化IP在平面媒介和跨媒介传播中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转译价值,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可行路径与设计依据。

    2025年15期 v.47;No.60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和田地毯图案创新设计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

    崔静;艾热提·图尔荪;

    和田地毯图案丰富、结构严整且色彩绚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文章全面梳理了和田地毯图案的艺术特色,通过数字化提取和几何结构设计,对地毯图案的造型、构图和色彩进行了基因提炼。在此基础上,从图案类型和特征探寻能够展现和田地毯图案特色的新方法,从而提升图案的现代实用性和视觉吸引力,以便能更好地应用于纺织品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再创作,展现和田地毯图案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以期为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2025年15期 v.47;No.60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图像生成技术在苗绣文创品设计中的运用实践——以黔西歪梳苗苗绣纹样为例

    吴玲楠;魏莹;

    文章聚焦黔西歪梳苗苗绣的传承与创新困境,探讨AI图像生成技术在苗绣文创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首先分析黔西歪梳苗苗绣纹样在题材、色彩、工艺上的独特特征,指出现有文创产品存在传统与现代设计博弈、同质化严重、传播效能不足等问题。继而阐述通过AI工具,构建“数据采集标注—模型训练—设计图生成优化—产品应用”的实践流程,实现传统纹样的数字化转译与创新设计。研究提出建立“技术—文化”双审核机制、“AI设计+手工精制”混合模式及产学研协同体系,以应对技术伦理、市场接受度等挑战,为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

    2025年15期 v.47;No.60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艺与技术

  • 数字虚拟仿真在弹性针织服装版型中的关键技术构建

    邱小妹;

    随着科技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弹性针织服装因贴合人体、舒适美观的特性备受青睐,数字虚拟仿真技术成为优化其版型设计的重要手段。文章围绕弹性针织服装的结构特性与工艺需求,构建了基于数字化虚拟仿真的版型设计关键技术体系。通过三维人体建模、材料力学仿真、三维结构设计与拟合度评估等核心模块,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版型开发流程。研究从技术效益与行业模式两个维度分析了虚拟仿真的应用价值,为弹性针织服装的智能化设计与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5年15期 v.47;No.60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彩陶纹样在家纺面料数码提花中的肌理重构实践

    段亚轩;

    文章基于黄河彩陶纹样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家纺设计创新需求,从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出发,结合数码提花的分层显色与结构织造技术,提出纹样元素提取、肌理立体化重构及智能交互融合等方法。研究表明,通过拓扑分析提取核心骨式单元、分层交织工艺再现浮雕触感,并结合参数化设计实现纹样智能衍生,可突破传统平面装饰局限;借助植物染色与可降解材料应用,在保留彩陶原始质感的同时提升产品环保属性。研究认为,彩陶纹样的数字化重构需注重文化基因解码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平衡,为传统纹样的产业化转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5年15期 v.47;No.60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羽绒材料清洗工艺提质增效研究

    吴开明;

    随着羽绒制品使用量的不断增长,废弃羽绒的回收处理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基于对羽绒材料表面污渍的形貌、化学结构及成分等的研究分析,探究适合不同羽绒材料表面污渍清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清洗工艺条件对羽绒材料清洁度、残脂率和耗氧量的影响较大,但对材料蓬松度影响不大。本研究旨在为相关技术优化与产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材料与应用

  • 水性聚氨酯基碳纳米管柔性导电纺织材料研究进展

    王小康;高文文;刘红魁;

    文章系统综述了水性聚氨酯(WPU)基碳纳米管(CNT)柔性导电纺织材料的研究现状、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智能纺织品的发展推动了导电纺织材料的需求,而CNT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力学强度和稳定性成为理想填料,WPU则因其环保性、柔韧性和界面结合力成为优选基体。文章详细分析了CNT和WPU的基本特性,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关键性能影响因素以及力学、电学、电热等性能表现。研究表明,优化工艺和配方可显著提升材料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此外,该材料在智能穿戴、电磁屏蔽、柔性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潜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决耐久性、规模化生产等问题,并拓展其应用场景。

    2025年15期 v.47;No.600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GC驱动下明胶服饰设计研究

    张瀚苧;皮子安;万泽文;

    随着时尚行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明胶因其环保特性和高创意潜力,成为服装界的新型面料,但由于面料制作配方和艺术生成存在随机性,尽管设计师不断进行试验调整,最终的设计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结合明胶这种生物材料的独特性,结果表明,AIGC可显著缩短实验周期,降低试错成本,实现环保与创意的协同突破。研究为生物材料服饰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新范式,推动可持续时尚发展。

    2025年15期 v.47;No.60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分析

  • 京族传统纹样在皮艺装饰中的表现研究

    陈洁玲;

    在文化多元化与传承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京族传统纹样作为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海洋元素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深入探讨了京族传统纹样与现代皮艺的融合,细致分析了京族传统纹样在皮艺装饰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优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路径和方法,进而提升其形式美感。

    2025年15期 v.47;No.60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苗族服饰研究可视化分析

    郯涧;闵聖恒;胡瑞波;

    文章采用Cite Space(6.3.1R1)软件,以CNKI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苗族服饰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前沿趋势、核心期刊分布、作者群体特征、研究机构分布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特征。研究发现,国内苗族服饰研究始于1982年,文献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主体呈现显著地域集聚特征。研究热点经历了从服饰外在特征(图案、纹样等)向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的演进过程。研究前沿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与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

    2025年15期 v.47;No.600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少数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纹样及色彩分析——以桂北侗族刺绣为例

    陈雪映;

    文章以桂北侗族刺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其色彩特征与纹样类型。研究发现,色彩上以靛蓝、红、绿为主,通过高纯度冷暖色对比强化视觉冲击,结合深色底布与暖色绣线的调和,形成欢愉热烈、明快鲜亮和典雅质朴的风格;纹样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三大类,承载着自然崇拜、农耕文化及生命繁衍的象征意义。

    2025年15期 v.47;No.600 78-8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

  •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以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为例

    唐灿;徐继红;

    在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国家政策推动的双重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需革新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技术融合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训内容滞后等问题,文章探讨了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认为,通过引入3D设计软件、虚拟试衣、自动化裁剪等数字化技术,构建在线课程平台、虚拟工作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升级教务资源管理及数据分析系统,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适应服装行业数字化发展需求。

    2025年15期 v.47;No.60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张舰;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文章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与要求,针对服装设计专业提出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人才共育、队伍共培、基地共建、成果共享四个方面,强调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教学和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需求,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因此,“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15期 v.47;No.60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产品形态设计教学研究

    沈熙程;王沈策;

    3D打印作为“自下而上”的增材制造技术,凭借材料节省、制造灵活、不受复杂度限制等优势,正深刻影响产品设计领域。文章结合产品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探讨该技术对产品设计教学的革新:其不仅能简化设计思维过程,突破传统制造工艺对设计表达的束缚,优化设计程序,还能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与学习效率。文章从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设计表达、设计程序及教学模式四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明3D打印技术在提升学生设计分析与实践能力、推动产品设计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2025年15期 v.47;No.60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与设计

  • 基于AI技术的非遗夏布文创产品设计创新

    张蓉;张志胜;

    非遗夏布是中国传统纺织技艺的瑰宝,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产品同质化、创新力薄弱等问题。文章以AI技术为切入点,探索非遗夏布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路径,包括构建用户需求导向的AI分析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消费者偏好,动态生成个性化产品设计方案;利用多模态技术,如VR/AR、AI动画等优化产品设计的表达,打破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搭建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提升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引入智能优化工具,通过模拟反馈解决传统工艺与创新设计的兼容性问题。旨在推动非遗夏布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为同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龙凤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转化路径研究

    张若瑾;侯凤仙;

    龙凤纹样作为我国服饰传统纹样中的经典图腾符号元素,具有祥瑞、权贵、神灵等文化象征含义。文章结合龙凤纹样的历史底蕴,探寻龙凤纹样在中国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从纹样语言的抽象与变形、刺绣工艺、3D打印、数码印花以及材质与色系的现代化演绎,探究传统纹样是怎样转化并简化为具有当下时代审美和商业价值意义的时尚语汇;从郭培、杜嘉班纳国内外的不同设计师企业品牌的案例研究,分析传统文化符码在中国高定设计、日常设计、跨界设计的转化运用,归纳传统文化符码的当代语汇与情感的表达,以供传统纹样现代表达提供思路。

    2025年15期 v.47;No.600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服装立体裁剪中褶皱的运用

    胡美香;

    随着服装设计对细节雕琢的重视度提升,褶皱作为极具表现力的核心元素,其艺术价值与应用潜力广受关注。文章通过梳理褶皱设计相关知识,选取不同风格的立体裁剪褶皱案例,从面料特性、制作工艺、造型结构及人体适配性等维度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其应用规律与实践技巧,突破褶皱“装饰性”单一认知,聚焦其“造型衍生—视觉丰富—体态展现”的协同机制,探索立体裁剪中褶皱从“形式美”到“功能美”的深度转化模式,以期能够指导提升女装舒适度与美观度,满足个性化与功能性需求,为设计创新提供新视角。

    2025年15期 v.47;No.60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域文化元素在群众文化演出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张慧;

    群众文化演出作为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双重功能。随着文化多样性与地域认同意识的增强,如何在演出服装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质,已成为设计实践的重要方向。文章立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现实需求,聚焦地域文化元素与群众演出服装的融合路径,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策略,旨在为相关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域文化在空乘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张怡童;

    文章围绕地域文化在空乘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讨了地域文化元素如何通过服装结构、色彩、图案、面料及配饰等设计手段,转化为具有品牌识别度与文化内涵的视觉语言。文章结合设计策略与文化表达,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实践价值与传播意义,旨在为空乘制服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推动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2025年15期 v.47;No.60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男装设计中的无性别风格研究

    边尚然;

    随着社会性别观念的演进与时尚产业的变革,无性别男装作为挑战传统二元性别框架的设计实践,正经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型。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市场数据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聚焦国内外的无性别品牌,系统探讨了无性别男装的历史沿革、设计方法论与发展困境,旨在探寻解决方法并提出未来展望。

    2025年15期 v.47;No.60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媒体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路径及实践探索

    陆程;

    数字媒体艺术与服饰设计的融合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拓宽了设计手法,同样在审美理念和生产流程上也重新建立出服饰创作的全新生态。文章从三维虚拟试衣、沉浸式展示、智能制造等多种应用场景中,系统梳理与实践探索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并结合企业案例展开效果评估,旨在为服饰设计领域提供可操作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样式。

    2025年15期 v.47;No.60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置艺术在概念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席浩天;

    在数字技术革新背景下,文章针对装置艺术与概念服装设计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探讨。梳理了二者结合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方面的策略,基于理论探讨与典型案例考察,发现这种融合的多重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艺术学、工程技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拓展服装设计理论方法、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这种跨学科实践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更高的艺术价值,对推动概念服装从实验性作品向商业化产品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5期 v.47;No.60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画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卢晨昱;

    文章探讨了动画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了动画元素视觉语言特征、风格适配性及其在图案、造型、材质等方面的实际运用。同时结合市场案例,研究动画IP与品牌联名的策略与影响,揭示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与消费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为动画与服饰跨界融合提供设计思路与参考。

    2025年15期 v.47;No.60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与探讨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服装机械智能化发展分析

    闫守前;刘舒文;

    在新质生产力理念引领下,服装产业智能化转型成为推动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文章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服装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内涵,涵盖从设计、生产到物流销售的智能装备与系统。通过分析全球与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现状,重点探讨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机械、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装备、虚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绿智化制造生态构建趋势。文章认为推动服装机械智能化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智能、绿色、高效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服装产业的新质跃迁。

    2025年15期 v.47;No.60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戏剧服装与影视服装的美学差异研究——以《麦克白》为例

    党璇;

    文章以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为例,聚焦戏剧舞台与影视镜头两种媒介对服装表现力的差异化要求,系统对比了两者服装色彩、面料、款式等核心要素。研究指出,戏剧服装以强烈的夸张性与象征性为核心,通过高饱和度色彩、质感鲜明的面料和轮廓化款式,服务于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与远距离辨识度;而影视服装则强调细节真实性与生活质感,运用微妙色彩变化、写实的面料肌理和精细化剪裁,以适应镜头特写并精准传递角色内心情感。

    2025年15期 v.47;No.600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缠枝纹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应用

    张左宜;胡妍;周欣然;

    缠枝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典型代表,以其连续延展的植物藤蔓形态和吉祥寓意在纤维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潜力。文章从纹样结构、美学内涵及创新应用三方面分析缠枝纹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实际作品探讨其与现代纤维艺术结合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实践创作,总结缠枝纹在现代纤维艺术的编织、羊毛毡、综合材料装置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缠枝纹与现代纤维艺术的结合不仅拓展了传统纹样的当代表现维度,也为文化符号的活化传承提供了路径,对推动本土化艺术设计语言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2025年15期 v.47;No.600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服饰符号在旅游手绘导向图标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余妍;赵欣;李振涛;张思怡;

    文章以唐代服饰视觉符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旅游手绘导向系统图标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研究采用因子提取、色彩解构等设计方法,将唐代服饰中的花纹、色彩等典型元素进行现代化转译,并融入手绘导向图标设计。旨在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性转化路径。

    2025年15期 v.47;No.600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周服饰设计及其文化内涵浅析——以固原李贤墓壁画人物服饰为例

    徐凯亚;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不仅呈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还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政治、军事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周服饰文化鲜明地体现了胡汉民族融合的特点,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实用元素,又吸收了中原汉族的礼制与审美,形成了独特的服装风格。文章从设计的角度对北朝后期固原李贤墓中的壁画人物服装进行探讨,并分析了这些服装在设计及其文化内涵上所体现的服饰功能、文化价值、审美性与时代性。

    2025年15期 v.47;No.600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