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皮革

主管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

四川省皮革学会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

主编:宋寒冰

副主编:王克林 谢雨彤

编辑部主任:冉雪晖 

责任编辑:王克林 冉雪晖

编辑:王兰英 唐婷婷

助理编辑:宋学鑫

编辑出版:四川西部皮革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福兴街30号轻工大厦

邮编:610016

电话:028-86510933 86734969

传真:028-86762822

E-mail:xbpgzz@126.com

562189188@qq.com

官方网站:http://www.westleather.com.cn

投稿网站:https://xbpg.cbpt.cnki.net/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ISSN:1671-1602

CN:51-1624/TS

发行:四川省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62-216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政局

印刷单位:四川煤田地质制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每册20.00元,全年480.00元

广告发布登记:成都(锦江)广发登字[2019]000001号


材料与应用

  • PVA纤维在高仿真超纤皮革中的应用

    姜家保;

    为了提升高仿真超纤皮革性能,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性能测试,研究了聚乙烯醇(PVA)纤维在超纤皮革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不同PVA含量的复合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耐久性测试,探讨了PVA纤维对高仿真超纤皮革力学性能、仿真性和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PVA纤维显著提高了皮革的拉伸强度、抗撕裂性及弯曲恢复性,优化了其表面光泽和手感,并增强了耐湿热老化及抗氧化性能。PVA纤维的引入有望推动超纤皮革的广泛应用。

    2025年18期 v.47;No.603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管理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H公司财务分析

    景心仪;王洋;

    文章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对浙江H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研究,发现H公司通过“端对端全价值链”经营模式实现数智化运营,但其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受行业竞争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显著。基于此,文章结合会计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财务能力指标的分析测算,为H公司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投资者与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项调查

  • 岜沙苗族地区女性服饰特征研究

    田雅宁;

    文章以岜沙苗族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服装结构的具象形式分析为基础,探究其抽象的本质内涵。通过实物测绘与结构分析法,对岜沙女性服饰上衣、下装等核心部件的结构特征以及服饰纹样特征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研究表明,岜沙苗族女性服饰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材质以及社会审美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审美体系,以期为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凉山彝族与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比较研究

    李杰;王瑞华;

    文章以四川凉山与云南楚雄两地彝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与文献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两地服饰图案在种类、取材、色彩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以几何类为主,风格敦厚简洁,色彩素雅,表达形式抽象;楚雄彝族则以植物类图案为主导,风格绚丽精巧,色彩细腻丰富,表达形式具象。两地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民族交融程度及文化渗透深度的不同。研究旨在深化对彝族多元文化的理解,为其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绣文化基因的数字转译路径研究

    谢安琪;李立立;

    鲁绣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技艺、纹样与美学基因在数字化时代面临传承危机。借鉴故宫博物院数字转译实践,文章聚焦文化基因的数字转译路径,基于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行业观察,系统分析了鲁绣传承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识别—转译—表达—体验”四维转译框架,即通过数字化建档精准识别基因要素,通过数字技术将核心技艺、纹样及精神基因转译为数字符号,依托VR/AR等沉浸技术与多媒介平台实现创新表达与轻量化传播,通过设计交互体验与用户共创机制深化价值认同。文章进一步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框架下开放资源、深度转译、轻量化传播及用户共创等策略的有效性,为鲁绣基因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支持。

    2025年18期 v.47;No.60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GC视角下壮锦数字化创新探索

    赵志聪;黄如;

    壮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壮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在当代社会,壮锦设计面临着图案同质化、与现代审美脱节、设计效率低等传承困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创意设计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壮锦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旨在以AIGC为工具,探索壮锦创新设计的路径。通过文献分析、案例验证、技术适配性实验等方法,研究AIGC技术与壮锦设计的结合点,构建AIGC驱动壮锦创新设计的路径,并进行实践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IGC能够有效提升壮锦设计效率,拓展图案创新边界,对壮锦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8期 v.47;No.60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移动增强现实的蜡染工艺品数字化动态展示研究

    李娜;龙虎;

    蜡染是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其色调素雅、美观大方、清雅脱俗,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蜡染工艺品制作精细,线条之中透着深邃的意境,极富艺术韵味。文章在梳理移动增强现实(MAR)技术、蜡染工艺品艺术特征及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蜡染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将MAR技术应用于蜡染工艺品数字化动态展示,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蜡染工艺品的视觉效果,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蜡染工艺品的民族文化韵味。此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蜡染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思路。

    2025年18期 v.47;No.603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奇印花布的图案风格与工艺特色研究

    苏琳玉;赵思琪;

    文章旨在探讨苏奇印花布的图案风格与工艺特色,分析其在农耕时代的重要性和文化底蕴。通过对苏奇印花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及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苏奇印花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还对研究农村民俗风情和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结果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现代纺织品印花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5年18期 v.47;No.60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畲族蜡染的VR体验设计研究

    刘艳飞;

    畲族非遗文化传统的静态性体验活动受制于场地、设备及时间等诸多因素,其传播范围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非遗文化体验和传播的需求。为了加强畲族非遗文化传播效果及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文章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畲族蜡染非遗体验平台。体验平台包含以下三大版块——静态体验项目、动态体验项目以及线上购物平台的打造,可使体验对象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并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畲族蜡染非遗技艺的魅力。

    2025年18期 v.47;No.60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南自贸港背景下黎族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

    孙昊;何晨;曹春楠;

    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黎族服饰文化传承带来了新机遇,研究通过分析黎族服饰的款式特征、纺织工艺、色彩内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政策与数字化技术,探究了其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依托构建“自贸港+非遗”协同保障体系、创新数字化传播场景、建立青年社群培育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策略的实施,可全面激活政策红利,提升黎族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质量。

    2025年18期 v.47;No.60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交”视阈下康定鱼通刺绣技艺研究

    胡嘉玮;欧江宇;

    文章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视角,探讨了康定鱼通刺绣技艺。通过系统梳理康定鱼通刺绣技艺在材料、针法、纹样等方面的艺术特征,指出其在技艺形态与审美表达上有机融合了汉、藏、羌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研究表明,康定鱼通刺绣不仅承载了历史上南北民族迁徙带来的技艺交融,也体现出汉、藏、羌等多民族文化在审美观念与信仰体系层面的深度互动。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带的代表性民间工艺,康定鱼通刺绣以显著的文化交融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质载体,并为理解民族“三交”历程提供了具象而丰富的艺术样本。

    2025年18期 v.47;No.60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艺与技术

  • 零浪费理念下“一片式”裁剪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柴子煊;侯东昱;

    在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制约时尚业发展的背景下,零浪费设计凭借其成熟的工艺与多元的审美应运而生。欧美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但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研究空间广阔。文章通过收集“零浪费+一片式”设计资料,梳理其在不同地域与时代服饰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当代新形式,并重点分析了零浪费技法及“一片式”剪裁技术的应用实践,旨在为可持续时尚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5年18期 v.47;No.60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钩织技艺融入快时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刘新汶;金晨怡;

    为研究钩织技艺与快时尚的融合路径,评估其环保潜力,借鉴奢侈品工艺解决资源浪费与技艺传承问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钩织技艺特性、应用现状及挑战,提出“轻钩织”设计、可持续材料、融合技术与社群技术生产模式及故事化营销四大策略。研究证实,钩织技艺可助力快时尚产品差异化,提升品牌价值,推动产业向环保与人文关怀方向转型,为时尚生态优化提供新思路。

    2025年18期 v.47;No.60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3D打印工艺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迭代·繁生》为例

    王瑞;

    文章以纤维艺术作品《迭代·繁生》为例,探讨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工艺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作品以白化珊瑚为灵感,采用环保可降解的聚乳酸(PLA)材料,通过3D打印笔实现线条的自由堆积与形态塑造,展现珊瑚由白化至重生的迭代过程。实践表明,FDM工艺能够突破传统纤维艺术的造型限制,赋予作品丰富的肌理、透光性与生长感,为纤维艺术注入科技活力,拓展了材料与形态的表达边界。

    2025年18期 v.47;No.60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性能吸湿排汗运动面料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

    张贻萱;

    为开发具有优异吸湿排汗性能的运动面料,研究采用PE纤维与细旦涤纶交织,通过双面鸟眼组织制备针织面料,并设计L9(3~4)正交实验,探究PE纤维配比、线密度、组织结构及染色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优工艺条件为PE配比50%、涤纶线密度75 D、双面鸟眼组织、染色温度110℃;在此条件下,面料干燥速率达0.38 g/h,单向传递指数达633.7,二者均达到GB/T 21655标准Ⅱ级以上。方差分析表明,染色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956。PE纤维的疏水导湿作用与涤纶的毛细吸湿作用形成协同效应,确定的工艺参数为高性能吸湿排汗运动面料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18期 v.47;No.60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营销通路

  • “小而美”理念下手工艺企业的产品运营特色研究——以“艾米果拼布教室”为例

    龙浩辉;

    “小而美”作为商业领域中的理念,与手工艺行业的适配性体现在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以及组织结构的扁平性。以拼布手工艺人艾米果运营的“艾米果拼布教室”为例,根据与主理人的深度访谈可知,该企业拼布手工艺品的运营在产品与服务、产品营销、受众培养、运营理念方面,均体现出“小而美”的产品运营特色。此案例对于手工艺企业的未来发展颇具启发意义。案例研究表明,践行“小而美”产品运营理念的手工艺企业,应勤于学习与创新,注重对网络渠道的利用,并探索产品的新型产销方式。

    2025年18期 v.47;No.60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

  • 服装结构设计数字化教学优化研究

    赵思燕;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服装行业变革及服装结构设计数字化教学理论薄弱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该课程在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系统优化策略,并结合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验证了优化策略在提升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方面的有效性,为服装专业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化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王策;朱琳;宋晴;冯云玲;张佩思;

    在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服装设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人才培养体系亟待融入传统文脉。文章以河北美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在剖析当前服装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究。研究证实,通过立足区域文化,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育平台,推进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机制,可培养具备文化传承基因和创新设计能力的现代服装设计人才,这为地方高校基于文化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025年18期 v.47;No.60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皮革类文创产品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张豆豆;

    随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工艺类课程面临着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需求。基于此,文章以皮革类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文化属性与教育特征,探索了“工艺传承—文化认同—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课程目标体系、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库、创设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为工艺美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与设计

  • 汉绣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探索

    常江;

    文章以汉绣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在分析汉绣艺术特色与面临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图案解构、技艺改良、材料创新及科技融合等方式,将汉绣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增强其时尚适配性与市场竞争力。研究认为,汉绣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非遗活态传承,也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对文化认同与个性化服饰的需求。

    2025年18期 v.47;No.60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斡尔族纹样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范铁明;宁雅楠;

    达斡尔族作为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其服饰纹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分析达斡尔族纹样的艺术风格与内涵,结合流行趋势,从轮廓、细节、结构等维度实践,旨在探索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路径,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民族底蕴。研究表明,提炼创新后的纹样能保留文化内核,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研究为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融合提供了参考,推动了民族文化在设计领域的传承,从而助力民族特色时尚产业发展。

    2025年18期 v.47;No.60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羊毛毡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作品“盐韵霓裳”为例

    张美玲;乌日图宝音;

    在全球可持续理念与手工艺复兴背景下,内蒙古羊毛毡工艺因其天然环保属性与文化价值重新受到关注。本文以内蒙古羊毛湖地貌为灵感来源,结合传统羊毛毡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语言,以设计作品《盐韵霓裳》为例,探讨该工艺在当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路径。通过提取盐湖的视觉元素(如盐晶形态、裂纹肌理、色彩渐变),运用湿毡与针毡相结合的工艺手法,实现图案、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融合。研究表明,羊毛毡工艺不仅能够提升服装的叙事性与视觉张力,还可通过可持续设计方式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时尚产业的生态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人文视域下瑶族传统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黎达;刘亚斌;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习俗特色被创新性地转化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对此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宣传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也能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述了数字人文的概念,阐述矢量纹样与瑶族服饰的相关内容,最后从矢量纹样的制作、民族色彩的提取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提出将瑶族服饰纹样与色彩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具体策略。研究有利于深化大众对瑶族的认识,进一步宣扬瑶族文化。

    2025年18期 v.47;No.60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植物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韩冰;范文州;姚文博;

    文章以唐代植物纹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历史成因、题材类型与艺术特征,并结合“盖娅传说”“光合高定”的设计案例,探讨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通过形态解构、工艺融合与文化符号转化等方法,将传统纹样融入当代设计,既传承唐代美学精神,又提升服装的文化内涵与时尚表现力,为传统纹样的现代转化与情感传递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18期 v.47;No.60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闵琦;韦小兵;田文静;

    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通过综述智能传感技术与柔性电子材料及交互设计在服装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智能服装在健康监测、环境感知及人机交互方面的功能实现机制。研究表明,智能服装正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并在医疗健康与运动健身及特殊作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在电源续航与材料柔性及数据安全等方面仍面临技术挑战,未来智能服装将朝着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及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2025年18期 v.47;No.60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构主义视角下模块化服装设计研究

    许晶晶;余琴;王秀梅;冯璇;

    文章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二者结合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解构主义为打破传统服装设计界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模块化则是实现个性化与功能性设计的一种有效创作手法。该研究结论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025年18期 v.47;No.603 97-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延安红色文化元素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赵欣;

    延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史上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红色精神。文章以延安箱包纪念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基因理论与庞朴“三分论”,将延安红色文化基因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炼出色彩、形态、历史事件、红色精神四类核心视觉文化因子,通过具体箱包设计实践,探索延安红色文化基因与箱包设计的创新融合路径。

    2025年18期 v.47;No.603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视角下侗绣纹样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探究

    向顺禹;

    文章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黔东南侗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分析其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以丝巾设计为例,通过纹样提取、简化重构与色彩转译等方法,将传统侗绣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旨在推动侗绣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传播,为民族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神竹编图案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

    李嘉玢;

    文章以青神竹编图案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图案的造型语言与美学特质,探索传统竹编图案向现代丝巾图案转化的创新方式。并通过特征凝练与文化传承、色彩提取与现代转译、图案重构与韵律营造等设计手法验证其可行性。将青神竹编图案元素融入丝巾设计,既能满足大众对个性化时尚单品的需求,又能促进青神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18期 v.47;No.603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春百子图》中宋代孩童服饰特征及其创新应用研究

    邢孟宇;王婧;

    文章以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宋代孩童服饰的形制特征、纹样寓意及功能设计,探讨其在不同阶层、年龄与场景中的差异。研究提炼上衣、下裳、饰物等元素的文化内涵与实用智慧,并提出通过形制转译、纹样创新与审美融合等路径,实现传统童装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宋代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025年18期 v.47;No.603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皮革材料的陕西地域文化酒店空间设计研究

    王娜;

    为助力陕西文旅升级,解决陕西特色酒店地域文化表达的问题,文章以陕西地域文化为背景,探讨皮革材料在主题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提取陕西文化的视觉符号与结构特征,运用激光雕刻、植鞣染色等工艺进行转译,并结合酒店功能分区设计,构建完整的应用框架。文章以钰花园艺术酒店为例验证了其可行性,为地域文化酒店设计及皮革高端应用提供了路径,并指出了待优化方向。

    2025年18期 v.47;No.603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植鞣革在哈尼族民宿家具中的地域文化表达路径研究

    余思影;黄素涌;袁敬;李传泽;

    文章聚焦哈尼族地域文化,探讨植鞣革在哈尼族民宿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路径。通过分析哈尼族建筑、生产生活及非遗文化的符号体系,结合植鞣革的材料特性、加工工艺与生态属性,提出符号映射、工艺转译与文化情境营造三种表达策略,旨在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与探讨

  • 产氧水凝胶在糖尿病伤口修复中的应用

    何昌远;阎斌;

    缺氧会导致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产氧水凝胶作为新兴治疗手段,通过持续稳定释放氧气改善伤口微环境,在糖尿病伤口修复中展现出良好前景。本文讨论了氧气在伤口愈合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不同类型产氧水凝胶包括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金属过氧化物,和藻类水凝胶在糖尿病创面中的最新进展,突出产氧水凝胶在改善糖尿病创面缺氧方面的优势。最后,还对产氧水凝胶在治疗糖尿病伤口的未来挑战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通蓝印花布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可视化设计研究

    陈思静;

    文章以南通蓝印花布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为对象,针对其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图谱分析法展开研究。从文化三层次结构理论出发,结合生物学基因表现载体与基因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层次关系理论,从谱系角度建构了南通蓝印花布文化基因图谱。运用文化基因识别原则提取出蓝白色调、点线元素等核心文化信息展开设计实践。将基因图谱融合转化为可视平台组织结构,实现了图谱与设计的有效链接。从蓝印花布显隐性基因不同属性出发,提出设计转换方法与结构模型,完成了有效的可视化呈现。

    2025年18期 v.47;No.603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冈石窟雕像服饰变迁与北魏社会的镜像关系研究

    李君燕;

    文章以云冈石窟雕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早期(453—494年)、中期(494—500年)与晚期(500—520年)的服饰特征演变,探讨其与北魏社会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进程的镜像关系。研究表明,早期服饰呈现印度佛教艺术与鲜卑传统交融的特征;中期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推动下,出现胡汉杂糅的过渡形态;晚期则完全转向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样式。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北魏从鲜卑本位向中原正统的身份转型,也体现了佛教艺术本土化与民族融合的深层互动,为理解北魏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

    2025年18期 v.47;No.60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李雨蓓;

    文章以新疆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文物的价值、现存状况、工艺特征、存在病害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清洗、软化、矫形、加固、防霉、封护等科学处理措施,可实现对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该技术路径有效解决了馆藏皮革文物的污渍去除、结构加固及防霉方法等问题,以期为同类古代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范式与实践参考。

    2025年18期 v.47;No.603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信息和其他

  • 《西部皮革》杂志投稿须知

    <正>根据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对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本刊特刊发《投稿须知》,以强化论文撰稿的规范化。一、稿件基本要求1.稿件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应在20个汉字以内。2.来稿应在文章末尾处标注作者姓名、单位及所在省、市名称和邮政编码。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3.来稿应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简介”,多位作者提供“第一作者简介”即可。作者简介资料包含: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现任职务和研究方向,电话,E-mail。

    2025年18期 v.47;No.603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变革中重塑皮革产业新格局

    冉雪晖;

    <正>全球皮革行业正经历深刻格局重构,中国作为全球皮革生产与消费核心区域,其市场动态与转型实践已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的重要缩影。当前行业正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为主轴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经历阶段性调整后的复苏并非简单回暖,而是以核心产业集群为支点,通过结构性优化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全球市场空间持续拓展,中国凭借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进一步巩固核心地位。

    2025年18期 v.47;No.60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